日常生活依賴于基礎設施及其服務,例如供應鏈、電力、水和衛生設施以及信息網絡等。但隨著新冠疫情大流行和極端天氣事件的日益增多,這些系統受到的威脅也越來越大。
2020年12月發生的颶風“亞薩”破壞了太平洋島國斐濟的衛生設施、學校、住房和其他重要的基礎設施,并造成了約14億美元的經濟損失。除了經濟損失之外,系統癱瘓還對人們的生活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響,颶風過去之后,其帶來的影響還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
為人民和社區提供重要服務
衡量基礎設施的抗災能力是一項具有挑戰性工作:對“具有抗災能力的基礎設施”的含義沒有共識,也沒有衡量基礎設施抗災能力的基準?;A設施通常被理解為設備資產和建筑物,其實,其提供的重要服務也屬于基礎設施的范疇里,這就需要改變傳統概念。
烏干達負責救濟、備災和難民事務的國務部長埃絲特·安亞昆·達維尼亞(Esther Anyakun Davinia)在題為“建設更美好的未來:投資于人人能享有的具有抗災能力的基礎設施”的第七屆全球減少災害風險論壇上指出:“社會抗災能力關系到社區的適應能力,一個有抗災能力的社區能夠以積極的方式應對一切變化以及災后的壓力?!?/p>
走向抗災能力凈增益
聯合國減少災害風險辦公室為支持執行《仙臺框架》和可持續發展目標而制定的“基礎設施抗災原則”講述了一系列原則、重要案例和指導方針,以創造國家范圍的抗災能力凈增益,并確保關鍵服務設施的連續性。
加拿大保險公司合作運營商集團首席執行官羅布·韋瑟林(Rob Wesseling)表示:“我們需要一個框架,就像我們為凈增益設計的框架一樣?!薄安痪们斑€沒有凈增益聯盟。目前已經有超過130萬億美元的資金投入到凈增益的各個方面,用來提高抗災能力?!?/p>
羅布·韋瑟林認為,投資于完善的基礎設施,可以獲得韌性紅利。
抗災能力凈增益方法要求,對基礎設施投資,提高其抗災能力,而且不產生任何額外風險。
指導基礎設施利益攸關方和領導人如何建設基礎設施的抗災能力的六項相互關聯的原則,呼吁建立一個有利于持續學習、主動保護、環境一體化、社會參與、適應性改造和基于分擔責任的流程。
實施過程本身將令使用者更好地了解其現擁有的基礎設施系統:其性能、風險、監管環境、挑戰和障礙,并為更好地進行風險知情決策和投資提供切入點。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駐聯合國協調員德納·阿薩夫(Dena Assaf)表示:“走捷徑會導致更大的損失,因此需要整合維護?!薄熬S護和整合基礎設施系統必須遵循彈性原則?!?/p>
衡量政策對基礎設施抗災能力影響
管理重要的基礎設施的法規也需要加強。各國政府必須重新審視其機制和做法,評估現有的基礎設施是否能夠應對氣候變化、人口和發展模式變化以及其他壓力帶來的日益增加的需求。
了解風險狀況及其對公共財政的潛在影響,為現實評估投資風險和對策建議的成本和效益提供良好的基本信息。
聯合國減少災害風險辦公室近期制定的“基礎設施抗災壓力測試”有助于決策者了解政策變化如何影響重要的基礎設施,并揭示需要優先處理的重大問題。其按照各種壓力源對基礎設施的性能進行測量,并為制定具體的政策建議,提供評估報告。
波蘭安全中心風險評估和應急規劃部門負責人貝塔·加那沃(Beata Janowczyk)表示:“基礎設施壓力測試有助于政府和利益攸關方根據基礎設施系統的實際抗災能力狀況和最新的數據信息,做出政策決定和投資?!?/p>
隨著加大對新基礎設施抗災功能的投資,降低風險和建設抗災能力這兩個核心主題應該成為決定在什么地方以及以什么樣的方式使用這些資金的首要因素。
資料來源:聯合國減少災害風險辦公室